

沈阳北郊现神秘明代将军墓,随着挖掘工作的逐步展开,太多的疑问向我们走来……
猜想:墓主是个花木兰式的女将?
尽管周围因为拆迁,已成残破不堪的瓦砾堆。但是穿过尘土飞扬的土路,站在这座不知名的小山包上南望,山下是一汪碧水,稍远处林木疏淡,阡陌纵横,望去心旷神怡。前人选择墓葬,看重山水,讲究“前有照后有靠”,因此这座小山虽不起眼,却被选择成为一处明代贵族墓地就丝毫不奇怪了。
昨天,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,在大东区榆林堡抢救性挖掘了两座明代古墓。尽管挖掘工作还没有结束,不过相关考古专家表示,类似形制的墓,在沈阳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,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。而随着墓葬的不断挖掘,出土的问号越来越多。
奇怪的将军坟冢
据沈阳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一队付永平队长介绍,5月9日,考古所接到群众电话,称在榆林堡的一处山包上发现古墓。5月10日,考古工作人员对第一座墓葬开始进行现场调查。
付永平说:“这是一座两椁一棺墓,长约3米,宽1.6米左右,距地面1.5米。两椁是石质,棺是木制,现场破坏得很严重,可能被盗过,也可能是近现代人为破坏。现场只发现了一个锡器,应该是一个碟子。”
铲车清理第一座古墓周围的浮土时,碰到了第二座古墓中的石质墓志铭。这座古墓在形制上迥异于第一座古墓,不见椁室,更不见棺木,这一点甚至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也很奇怪。
墓呈八角形,若干青砖垒砌成规则的类似八卦的图案,青砖中间,是露出地面大约30厘米高、宽约40厘米的类似墓碑样的两块和在一起的青石。紧挨青石的南侧,是一个类似军用水壶大小的陶罐,陶罐已经有裂纹,里面灌满了黄土。陶罐周围南、东、西三个方向的青砖上,不规则地摆放着10多个外圆内方的大钱,大钱为宋神宗年间铸造。
付永平说,这个类似墓碑的青石,实际并非墓碑,而是墓志铭。将两块青石扣在一起,内侧书写墓志铭,是墓志铭传统的保存方式。
原本应该有铁箍将两块青石和在一起,但如今铁箍已经完全锈蚀不见,只留下锈迹。掉落下来的青石内侧,是两个碗口大的铭文,字只有半个。付永平分析,这两个字,一个应该是“赠”字,一个是“将”字,铭文上红色的朱砂还清晰可见。另外一块青石的内侧,是铜钱大小的铭文。
此墓尚有许多疑问
墓主人会是谁呢?
铭文开头即有“明成化”的字样,付永平认为,可以肯定的是,墓主人应该是明朝成化年间人。铭文开头可见“陈氏”两字,还两次提到了明威将军,其中有“公原任明威将军”字样。铭文最后是“男玄宝呜呼”。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墓主人可能姓陈,曾任明威将军,有个儿子叫陈玄宝。明威将军是明代武将名,正四品,一般是散官,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干部。
墓主人是男是女?
铭文中有“适武德将军宗”字样,有专家解读称,“适”在古代是嫁的意思,这句话变成白话文就是“嫁给武德将军宗某某”。这就有意思了,墓主人难道是个明代的花木兰?更有趣的是,铭文中还有这么一段“卒继鲁氏骠骑”,据不完整分析,应该是某人再娶或再嫁的意思。
为何没有棺椁、尸骨?
多位考古专家对摆成八角形的青砖,也充满了疑惑,称从未见过。至于为何没有尸骨,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分析称,中国历史上早有火葬,用陶罐装骨灰并非特例。而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,认为明代人没有火葬的习惯。据铭文中“郊野暴露骸骨”的文字,也有专家认为,明成化年间,建州女真已经开始露出苗头,辽东战事频仍,不排除墓主人战死,尸骨不存的可能。
不过这种种疑问,相信将随着墓葬的挖掘工作,进一步大白于世。
家族墓地待保护
有附近居民称,在这座小山上,原本有一座乌龟托着的石碑,后来不知去向。而付永平介绍,在这座小山包上发现的古墓多达50多座,初步判断,应该是某个家族的集体墓地。
田立坤告诉记者,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沈阳地区还是第一次看到,因此他对这座正在挖掘中的明代古墓给予了很高期望。他说:“榆林堡,在明中卫城也就是沈阳的北边,在蒲河的南边,墓葬的发现对揭示明代沈阳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有很高的价值,墓葬的形制则可以反映当时的科技、文化,以及移民、民族分布,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。”